常聽到父母會說自己的小孩很難教、不乖、不聽話、喜歡大吵大鬧,更極端一點的還會說【小孩是來討債的】,說的好像孩子是故意要惹自己生氣,才會處處都跟自己唱反調。
但這可能只是家長用了錯誤的親子教育方式,事實上,孩子做的所有事情,都跟父母如何與他相處有密切的關係。
在我寫的【小太郎教會我的9件事情】這篇文章裡更能清楚看到,孩子的行為跟他之前所處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。
【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】這本書就有提到親子教育的幾個誤區,像是父母常會輕視、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,或是以消極後果作為懲罰等等,這些都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產生巨大影響,而在長大後體現出來。
如果你不想踩到這些誤區而傷害到孩子,或是因為錯誤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感到恐懼、無助、不知所措的話,那接下來的內容,你一定要認真看喔!

辛苦的媽媽(爸爸),我有在網路上找到一些小朋友的【免費禮物】,如果妳(你)想幫家裡的孩子領取,就到下面去看看吧!

下面這本是文章內有提到的書籍,有興趣可以點下面按鈕到【博客來】試看。
如果喜歡我寫的內容,可以點這邊免費訂閱【 大熊的任性電子報 】,我會在信裡跟你分享更多有價值的乾貨內容喔!
請給孩子無條件的愛

如果你去問身邊有孩子的朋友,是不是會無條件的愛他們的孩子,我想他們的答案都會是肯定的。
雖然大家嘴巴上都說會,但現實中父母常會對孩子說這些話:
- 如果你這次考前三名,我就帶你出去玩
- 你今天幫媽媽做家事,好乖喔!媽媽真愛你
- 你再這麼調皮,我就不要你了
這些順口說出,習以為常的對話,父母可能覺得沒什麼,大家不都這樣嗎?
但孩子是很敏感的,如果父母長期都是這樣跟孩子說話,孩子就會察覺到:「原來比起我來,爸爸媽媽更重視成績的好壞、有沒有幫忙做家事、乖不乖」。
當孩子知道自己要【達到某些條件】,爸爸媽媽才會愛自己時,他就會努力去做到【父母想要他做的事】,即使這些事他完全沒興趣也一樣,例如練鋼琴、拉小提琴等才藝。
請記得,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他只是藉由父母誕生在這個世界上,但這並不代表父母就有權控制他,決定他的人生,不要強迫孩子去完成父母未實現的願望,那太可怕了。
所以愛孩子,請不要用【交換條件】去愛他,他做錯事你可以教他,同時也要讓他知道,即使他犯了錯,爸爸媽媽依然會愛著他,好嗎?
不要成為控制型父母

所謂的控制型父母,就是喜歡掌控孩子,非得要孩子聽自己話的父母。
例如他們常會用這樣的方式對孩子說話:
- 我數到3,你馬上把玩具收拾好,1…2……
- 你功課寫完沒?沒寫完不准出去玩!
- 今天我要你做的事你做了沒?
如果像這樣長期用控制的方式教育孩子,孩子長大後可能會變得懦弱、缺乏自信,因為他們已經習慣被控制,按照別人說的話去做事。
或是變得像他們的父母一樣有控制慾,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事情是無法控制的,想控制但控制不了,這會讓他們格外痛苦。
不要成為放任型父母

而放任型父母雖然不太管孩子,看起來很給孩子自由,不過卻會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關心,缺乏歸屬感。
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有【依賴感】,想在團體尋求認同,也更容易加入幫派。
或是對網路上癮,整天泡在網路裡聊天、玩遊戲、跟志同道合的網友互動,藉以尋求團隊的歸屬感。
不要成為賄賂型父母

賄賂型父母喜歡用獎勵的方式教育孩子,如同之前說過的:考多少分就帶你出去玩、考第幾名就給你買玩具之類的。
這樣做會讓孩子以後在做任何事之前,都想先知道能得到什麼,然後再考慮要不要去做,而不是做那件事本身有沒有樂趣。
因為他從小就已經養成習慣,做任何事都要得到獎勵才肯做,例如下面這樣:
- 考好成績不是為了自我學習,而是能出去玩
- 做家事不是為了分擔家務,互相合作,而是能拿到零用錢
- 讀書不是為了吸收知識,而是父母會誇獎自己
你可能遇過這種情形:朋友抱怨工作多不爽、多不開心,而當你問他為什麼不離職找別的工作時,他就會跟你說:沒辦法,別的工作薪水沒這麼高阿!
對他而言,工作唯一的目的就是【賺錢】,哪裡錢多就那裡去,至於工作內容是不是自己喜歡的,能在工作中學到什麼,未來有什麼發展,一點都不重要,因為他從小就是這樣過來的。
不要成為忽視型父母

忽視型父母總是會以自己的主觀想法,去解讀孩子的說話與感受,這樣的父母並不在少數。
最常見的就是,孩子走在路上跌倒了,哭著說好痛,這時候父母就會跟孩子說:「不痛、不痛」、「男孩子不怕痛,勇敢一點不要哭喔!」這類的話。
或是孩子剛吃完飯沒多久,就跟媽媽說:「媽媽,我餓了」,然後媽媽就回他:「不是剛吃飽,怎麼會餓?」,這些都是典型的忽視型父母。
漫畫怪醫黑傑克就有一個這樣的故事:
有個小朋友因為學校的數學老師很兇,自己的數學又不好,所以上課時常常會被老師罵,久而久之他就變得不想去上課,每天早上都會裝病來逃避。
媽媽覺得很奇怪,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,於是就問他:「你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,跟媽媽講,媽媽會幫你的」。
而當小朋友說出了自己的感受時,媽媽卻回說:「一定是你多心了,老師嚴厲一點才好啊!媽媽會再跟老師說一下,今天你就先去上學吧!」
孩子這時候就吼道:「以為跟妳說實話就可以不用去上學了,結果還是一樣」
後來孩子還是被硬逼著上學,然後他一路上就在想:「真不想去上學,要是能生病就好了,這樣就能不用上學了」
於是他走到了馬路旁,在紅燈時闖越了馬路,隨即就被一台高速行駛的機車撞倒,送去了醫院。
完整的故事可以去找怪醫黑傑克的漫畫來看,我這邊想說的是,請不要忽視孩子說的話與感受,認真傾聽並理解孩子所說的話,而不是敷衍他。
如果孩子一直無法在你這邊得到幫助,他就可能會用自己的方法去處理這些情緒,然後造成嚴重的後果。
在長大後他也會去忽視別人的感受,缺乏同理心,甚至成為霸凌者,因為他感受不到別人的痛苦,也不認為他欺負同學是不好的。
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測試,他們把人臉的各種表情,用簡單的線條描繪出來後拿給學生看,結果發現絕大多數學校的小霸王,平常就會惡作劇、欺負甚至霸凌同學的那些人,無法清楚分辨畫裡面的表情。
他們看到生氣的臉,會覺得那個表情很正常,並沒有特別生氣或不開心,也正因為他無法感同身受別人的痛苦,所以他才會覺得傷害別人,把別人弄疼沒什麼大不了的。
如果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變成這樣,那就拿出更多的耐信,去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聲音吧!
用直接後果而非消極後果教育孩子

當孩子做錯事,父母要用懲罰的方式教育孩子時,絕對不要用消極後果的方式來懲罰。
消極後果指的是孩子犯了錯,卻用跟犯錯完全無關的理由來懲罰他。
例如吃飯時間到了孩子不來吃飯,有些父母就會說:「再不來吃飯,就沒收你的手機!」,這就是用消極後果的方式懲罰。
因為【不吃飯】跟【沒收手機】沒有因果關係,孩子會覺得很奇怪,為什麼我不吃飯就要沒收我的手機?
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如果用【直接後果】的方式該怎麼做。
當吃飯時間到了,我們對孩子喊了好幾次叫他來吃飯,結果他都不理你,等他晚一點餓了想來吃的時候,你可以跟他說:「剛剛叫你吃的時候你沒來,現在晚餐已經收掉,沒東西吃了,只能等明天吃早餐囉!」
因為他沒準時吃飯,所以遲到就沒東西吃,這樣的前因後果孩子就能理解,之後他們就會知道:如果不想挨餓就要準時吃飯。
管控好自己的情緒

不知道你小時候有沒有這樣的經驗,當自己做錯事時,特別害怕父母變臉,對自己咆哮,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。
對孩子而言,父母是自己的安全屏障,如果父母的情緒管控能力很差,每當孩子一做錯事就會變臉,突然大抓狂的罵人,孩子會非常害怕,並且在孩子與父母之間形成一道裂縫,大大降低了親子間的親密感。
情緒容易失控,有時候是因為自身太敏感的關係,如果想改善這個問題,可以去看我寫的一篇【關於鈍感力的文章】,裡面會告訴你為什麼擁有鈍感力的人容易得到幸福,也能活得更健康快樂,相信對情緒管理會有很大的幫助。
下面這段影片是芬蘭的反酗酒宣傳片,你可以看到如果當父母酗酒情緒失控時,在孩子眼中的父母會變成什麼模樣,如果不想讓孩子這麼看你,請管控好自己的情緒。
情感引導:親子教育的重要工具

一般父母在教孩子識字、認識這個世界的時候,教的都是名詞,例如爸爸、媽媽、蘋果、汽車、房子之類的。
而那些感覺、感受類的詞語卻很少教孩子,或許應該說是不知道該如何去教,因為感受看不見、摸不著,用說的也說不清楚,但卻無比重要。
我們有時候會看到小朋友在公共場合又哭又鬧,父母常會以為他們是故意讓自己為難,其實孩子只是不知道要如何跟父母溝通,才只會用這一招來表達自己的感受。
情感引導的具體步驟如下:
1.埋下種子

當你想讓孩子做到某件事,請在事前耐心告訴他該怎麼做。
例如你們要出去吃飯,你希望他在餐廳乖乖的,大多數父母會對孩子說:「等一下到餐廳你要乖一點」,但這是沒用的,因為【乖一點】很抽象,孩子根本不懂什麼叫乖一點。
這時候,你可以這樣跟他說:「我們等一下到餐廳,你不能大吼大叫,也不能到處亂跑,餐廳裡的東西也不能亂丟,你能做到嗎?」
像這樣告訴孩子具體的作法,孩子就會知道該怎做,而且要在出發前、路途上、進到餐廳前各說一遍,加深孩子的印象。
2.觀察與判斷

到餐廳後你要時常觀察孩子的狀況,雖然之前已經埋下種子,但畢竟是孩子,他未必就會乖乖聽話。
如果你看到孩子因為某件事發生,而情緒正要或已經失控時,你要馬上到他身邊,用下面說的【反應情感】的方式安撫他的情緒。
3.反應情感

首先你要蹲下來,跟孩子的目光平行,然後告訴他:「媽媽知道你現在感覺如何如何」,看孩子當時發生什麼事來決定說的內容。
如果是孩子跌倒了,你可以跟他說:媽媽知道你跌倒了很痛對不對?哪裡痛你告訴媽媽。
這個方式能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情感有被理解,情緒很快就能穩定下來。
而錯誤的做法就是直接責備孩子,像是父母在外面常這樣對孩子說:「不准哭」、「你不乖下次不帶你出來了」、「我叫你不要吵你沒聽到嗎?」
這樣做不但沒有作用,孩子也會學父母不去理解別人的感受,長大後可能就會缺乏同理心。
4.情感教育

當孩子的情緒平穩下來後,就是教育他情感詞彙的最好時機。
例如他剛剛跌倒後哭得很慘,在你反應完他的情感後,他現在已經不哭了,你就可以跟他說:「你能忍住疼痛不哭,媽媽很高興,你知道這叫做什麼嗎?」,他會搖搖頭說不知道,然後你告訴他:「這就叫做【勇敢】」
這時孩子就學到了,就算很痛,如果能忍住不哭,就叫做【勇敢】。
像這樣讓孩子從親身感受中學習情感詞彙,漸漸地他就能理解這些情感詞彙的意義,也會更願意去理解其他人的感受。
當下一次有類似情形出現,你就對孩子說:「要勇敢!」,如果他當下就忍住不哭,你可以稱讚他:「你好棒,好勇敢喔~」,他對這個詞彙的印象就會更深刻。
總結

今天我們講了幾個父母常見的誤區,以及情感引導的具體作法,無非就是希望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,不要因為父母一時的管教方便而給孩子留下心裡的傷痕,導致孩子痛苦無比。
孩子之所以情緒會失控,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要如何釋放自己的情感,如果父母只用控制、限制、威脅的手段,強硬把這些情緒壓抑下來,表面上孩子是聽話了,但他們累積的這些情感,總有一天會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爆發出來。
新聞上看到很多青少年做出一些過激荒唐的行為,我相信這跟他原生家庭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。
你想知道更多情感引導的方法嗎?把【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】這本書帶回去,並依照書裡面的教學,重新建立起你跟孩子之間的相處方式吧!
第一次當父母難免會有很多事不懂,也可能會一直犯錯,這都沒關係,但如果只是一昧固執的想用自己的方法來教育孩子,而不願意學習,也不聽別人的建議,那就別怪孩子為何這麼難教、叛逆,甚至長大後做出一些你不願意看到的事情了。
希望今天的內容有幫到你,我是大熊,我們下篇文章見。
辛苦的媽媽(爸爸),我有在網路上找到一些小朋友的【免費禮物】,如果妳(你)想幫家裡的孩子領取,就到下面去看看吧!

如果喜歡我寫的內容,可以點這邊免費訂閱【 大熊的任性電子報 】,我會在信裡跟你分享更多有價值的乾貨內容喔!
你可能還會想看……
人工智慧文章
美食外送文章
德州撲克文章
聯盟行銷文章
網路行銷文章
實用工具文章
文案教學文章